首页攻略手游攻略正文

无主之地3鲁达在哪刷?(同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同被高俅,为什么林冲上了梁山而王进没有)

发布时间:2023-08-12 23:28:34 来源:其它 作者:未知

同为八十万禁军教头,同被高俅,为什么林冲上了梁山而王进没有

王进曾经得罪过高俅,高俅当了大官,王进知道高俅那厮的为人,怕高俅日后给他穿小鞋,三 六计走为上,背着要投奔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勾处,行途中,患风寒,迫留史家庄,传教史进之 八般武艺后,继续赶路去了,施耐庵就写到这儿,在不见王进的踪影了,王进让施耐庵写丟了。

梁山全盛时有多少人马,他们的后勤供应是如何解决的

梁山全胜时期的人马大概有6.5万到12万之间。这么多人的吃喝住行是怎么解决的呢?十余万的人马可不是小数目了,简单的财力自然是不够的,水泊梁山最开始本来就是土匪、响马之类的角色,打家劫舍是老本行,最开始就是靠打家劫舍来维持生存的。

《水浒传》第五回中,打虎将李忠和小霸王周通下山抢劫,杀死七八个客商,抢了两车子的财物。按照周通的建议,将抢掠所得分成三份,他和李忠各得一份,几百个小喽啰小头目分剩下的那三分之一。

之后到了晁盖、宋江时代“老本行”就干的少了,毕竟梁山108将靠前的还是有名气、有排面的头领,是梁山好汉,要扩大规模和大发展,自然就需要改变,就和现今名人、大咖之类的,要在公众面前发展、露脸的人物就需要人设,水泊梁山要是还按之前打家劫舍的发展自然是不行。

先不说人设,就天天打家劫舍还算什么好汉,别人一听,要是能过的下去,谁愿意加入呢,还谈什么发展呢。也就所谓的“格局”、“眼界”,靠打家劫舍之类的就是“小作坊”,为了建立“公司、企业”和发展,就需要做人设,有格局,所谓得民心者才行。

此时梁山的后勤供给就是劫富济贫,打官府贪官,一来可以满足梁山的后勤供给,二来还能获得一定的民心,树立名声,三来也能打击官府,打击朝廷,也算是一种得民心的情况。也算是一种升级版本的打家劫舍,但是比基础版本的打家劫舍高明不少,毕竟百姓、商贾容易遭黑,打劫奸商、官府还能树立好的人设,有了“好汉”的面貌。

但梁山毕竟只是一方势力,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和物资供给是不行,始终依靠劫富济贫、打击官府、劫掠贪官不是长久之法,短期之内还行,或者人马较少的情况下也行,梁山到了几万之众的时候就不行了,靠“别人”是长久不了的。

国家、朝廷、官府有农民赋税作为基础保障,加上朝廷也可以自己做点生意,比如控制私盐,官方发行,控制货币,收土地使用权,控制一些主要产业,这样情况可以说只要不作可以说是富得流油,因为靠百姓的赋税就够生存了,古代封建时期自秦始皇称帝建立秦朝以来,哪一个正统的王朝没有几千万的人口,到了清末更是达到了4亿人口。

在庞大的人口基础下,百姓的税收是可观的,百姓有几千万甚至上亿,而朝廷的官府、官员、撑死也就几百万,一般都不超过200万,平均几十人养活一个人是妥妥的,加上的士兵军饷和官府的开销是不能比的,相对士兵的军饷、粮饷是花销不大的,加上一些时期实行的屯田等制度,大大减少了官方的开销。官方的后勤供给是一个稳定长久之法。

反观土匪、小山头、个别势力就不行了,没有稳定的后勤供给,这就是的区别。而梁山也会遇到这个问题,这就是瓶颈期,要是解决不了,大规模的人马就生存不下去。需要措施去解决,然后宋江也就想到类似屯田的办法,带领梁山众人自己开垦土地,自给自足,就比如唐朝天宝年间的节度使所辖的藩镇,就是自给自足,朝廷就不用操心藩镇的物资供给了。

梁山此时也是这样,开垦土地之后,栽种一些农作物,做到自给自足,也可以用粮食换取一些物资,毕竟只有吃饱了饭才能斗争,和北宋朝廷对抗,要是特别需要钱的时候,紫陌认为就得干一些“老本行”了,用武力换取财富了,毕竟梁山上虽然有好汉,但是土匪能占一半,大多过惯了刀口上舔血的生活,要是开始好好种地是够呛,意思意思还行。

当然梁山上也有老实人,因梁山人马组成可以说是什么成分的都有,有基层的百姓、农民,也有官员、武将、土匪、书生等等,给老实人种地是没毛病,因为之前就是农民、百姓,要是给那些之前做官、土匪种地,还是不长久,不过宋江带领梁山众人开垦土地,自给自足维持生存也是不错的措施,不过最终梁山人马还是被诏安,其中也有后勤供给,物资需求的原因,毕竟是不同,除非像朱元璋一样开创一个王朝,用百姓的赋税满足国家的运转和开销。

接下来我们说梁山的人马,我们在读水浒的时候,到看完时可能有一种不甘心的情况产生,因为水浒的结局可以说是个大悲剧,而造成悲剧的原因就是诏安,相信有读者认为梁山人马就不应该接受官方的诏安,还有读者认为梁山应该北宋建立自己的。

因为在书中或者影视剧中,梁山的战绩也是很可观的,比如“两败童贯”、“三败高太尉”等战绩,让人感觉梁山宋朝是指日可待,而打仗自然就需要人马,而朝廷更是需要大量的人马,那么梁山从初期到全胜时期有多少人马呢?

水泊梁山的初期也就几百人,此时是的大当家是白衣秀士王伦,二当家是摸着天杜迁,三当家是云里金刚宋万,还有个旱地忽律朱贵等人组成的一个土匪班子,有个七八百人。

柴进在向林冲介绍梁山时就说:“三个好汉聚集着七八百小喽罗。”

之后晁盖、刘唐、吴用、公孙胜、阮氏三雄等人智取生辰纲那十万贯钱财,但事发后被官府追杀,最终投奔梁山泊落草。但是此时梁山的寨主王伦忌才,排挤晁盖等人,之后林冲也上山了,也遭到排挤,被吴用设计调拨,导致林冲火并了王伦,然后国不可一日无君,寨不可一日无主,大家推晁盖为寨主。

晁盖做了首领后,梁山的名声开始了传播,也到了第一次转型、发展的时期,期间爆发了黄安之战。官府黄安率军一千余,与梁山激战。

“济州府差拨军官,带领约有一千人马,乘驾大小船四五百只,现在石碣村湖荡里屯住,特来报知。”

之后梁山大败官兵,黄安被擒,官兵活捉了一二百人,还有各种船只、马匹等战利品,兵马增员,大概能在一千五左右。此后,晁盖招兵买马,此时梁山一共有十一位好汉,不过能够独当一面领军厮杀冲锋陷阵的只有林冲,晁盖带领着几千兵马在梁山上活动。

宋江在清风寨介绍梁山的时候就说:“晁天王聚集着三五千兵马”。

但是此时梁山人马虽然比王伦时期大了几倍。但梁山还不具备劫掠州县和较大村镇的能力,只能凭借水泊自保安身。

之后宋江因在浔阳楼题反诗:

《水浒传》的第三十九回 :

宋江趁着酒兴,便在墙上挥笔写道: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

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

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之后宋江又饮酒数杯酒后又提笔写道: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之后被“黄蜂刺”黄文炳检举宋江题写反诗,告密当地知府蔡九(当地知府是蔡太师儿子蔡九),然后蔡九下令将宋江捕获,之后晁盖与其他梁山好汉一同劫了江州法场,将宋江、戴宗救出。之后晁盖在曾头市战役中,被毒箭射中面颊而亡。宋江成为了梁山首领,梁山开始了大发展。

宋江入伙后,人马增多,战争也随之频繁,梁山是在战争中壮大的。梁山战争包括三种:针对周围村寨的进攻(如祝家庄、曾头市)、针对朝廷州府的进攻(如高唐州、大名府)、防守朝廷的进攻(如呼延灼和关胜)。宋江上山后第一场大仗是攻打祝家庄。

宋江起兵六千小喽罗、三百马军。

此时攻打祝家庄是没有怎么动原先山寨的人,山寨之前就有三五千人,加上此时的六千人,梁山此时的人马就有一万左右,攻打祝家庄宋江等人收获巨大,不算其他金银财宝,光粮食就是50万石,马匹五百余头,金银财宝千斤。还因宋江优待了钟离老人,获得了祝家庄的拥护,梁山的声誉更是响彻全国,使得很多忠义之士纷纷相投。梁山之势进一步扩大。

之后梁山在打高唐州时的总兵力不会少于一万两千人。也是这一场战役让朝廷发现了梁山这股强大的势力。这时的梁山还在不断扩大,到后来的攻打曾头市的时候,梁山上派出的人马就达到了惊人的两万多人,这已经不亚于当时大城市的标准的规模。

因之前呼延灼的降将和收复、投靠的人,比如大破连环马之战、青州之战、华州之战、芒砀山之战等,到大聚义的时候,紫陌认为梁山总人马不少于三万人。在三到五万人左右。

之后就到了朝廷正式的攻打梁山了,童贯的两次围剿,共起兵十万(战后剩余四万余),高俅三次围剿,共起兵十三万,共23万人,这可不是小数目啊!最终大胜而归啊,此时打完后算上降将紫陌认为得有十万左右。梁山鼎盛时期是在打完高球之后诏安之前,梁山人马大约在八万到十二万之间。

因为在诏安后征讨方腊时,宋江和卢俊义是各自率领了三万精兵,再加上有5千水军,这里明确的就有六万五的人马。而在招安后北宋时没有给梁山一兵一卒的,就让梁山大军去征讨方腊。而征讨方腊之前,梁山已经在诏安后打了三仗,征辽、征王庆、征田虎,多少是有所损失的。加上招安时也有不少人人时不愿意归顺就领钱下山走了,加上梁山还有亲人家眷等人,在没有招安前,梁山的人马全盛时期包括平民至少有十万之众。

大家认为梁山在全胜时期有多少人马呢?对梁山被诏安怎么看?下方留言交流。

文/历史紫陌阁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梁山五虎将的副将都是谁,他们的能力如何

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古代的大将军很多都配有副将,主要负责助威、掩护、捡人头。比如关羽有周仓、赵云有邓芝。水泊梁山上的五虎上将,也各自有比较固定的副将组合,下面我就为大家逐一说道说道。

大刀关胜的副将

关胜的副将非常固定,就是陪他攻打梁山的宣赞和郝思文。

宣赞外号丑郡马,对关胜有知遇之恩。使得一手漂亮的连珠箭,曾在对阵梁山之时连接花荣两箭,算是十六小彪将里的中上水平。但是为人贪功冒进,被单廷圭和魏定国这对水火兄弟活捉过,也吃过张清石子的亏。宣赞的最后一战非常壮烈,与方腊手下大将郭世广鏖战,在饮马桥下同归于尽。

郝思文外号井木犴,是关胜的结义兄弟,关胜说他“精通十八般武艺”,在宣赞举荐其攻打梁山时带上了他。可事实证明,郝思文的武艺平平,运气还极差。打梁山时先碰上了林冲,再是花荣,最后被嫁给王英憋了一肚子气的扈三娘生擒。归顺梁山以后,还是没转运,跟着宣赞又是被捉、又是挨石子,一样没落下。死的还极惨,被方腊的儿子方天定活捉,碎剐而死。总体来看,郝思文属于十六小彪将里的中游水平。

豹子头林冲的副将

林冲本来独来独往,没有副将一说。后来将黄信和孙立两位有过领兵经历的头领配给林冲,以弥补其缺少大战经验的弱点。

黄信镇三山的外号,成了他一生的污点。他要镇的三山可是清风山、二龙山和桃花山,那二龙山上的鲁智深、杨志、武松哪一个是他镇得了的?再就是黄信战“三废”:锦毛虎燕顺,矮脚虎王英,白面郎君郑天寿,十几回合就落荒而逃,实在是徒增笑料。不过后来归顺梁山以后,立功颇多。征辽杀死了仅次于兀颜光的贺重宝,征王庆一刀砍死潘忠,征方腊时,与孙立、邹渊、邹润四人力敌方腊尚书王寅。最后也是全身而退,成为幸存头领之一。但总体来说,黄信排名十六小彪将之首,有些名不副实,武艺大概也就是中上游水平。

孙立外号病尉迟,原是登州兵马提辖,莫名其妙的被弟媳顾大嫂逼上梁山。要说这孙立一身好武艺,三十回合战平呼延灼,又在三打祝家庄时立了大功,最后却仅仅排在地煞第三位,十六小彪将第二位,还不如黄信。征辽时孙立击杀寇镇远,堪称是《水浒传》一书最精彩的单挑情节之一,后也多立战功,成为幸存头领之一。孙立论武艺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八位副将中的最强者。

霹雳火秦明的副将

为性如烈火的秦明配副将,水火兄弟单廷圭和魏定国算是最好的选择。

这二人武艺比宣赞、郝思文稍弱,但是计谋颇多,设计将宣、郝二人擒获,后来魏定国又险些让关胜着了道,可见他们行事稳重、多用智谋,与秦明只知勇猛冲锋,恰好互补。可惜最后长于计谋的二人,掉进了方腊尚书王寅的陷阱,被伏兵戳杀。二人轮武艺应是十六小彪将的中游水平。

双鞭呼延灼的副将

呼延灼的副将十分固定,是与他一起征讨梁山的韩滔和彭玘。

韩滔外号百胜将,却是一次单挑也没胜过。先是20合被秦明杀败,又被董平几回合搞的手忙脚乱,再上来遇到了张清,小石子也没能躲过。倒是偷放冷箭伤了索超,算是唯一可说的功绩。最后被方腊手下张近仁所杀。

彭玘外号天目将,使得也是三尖两刃刀,感觉很厉害的样子,其实也是个怂包。二十合不敌花荣,又被扈三娘生擒活捉。上了梁山后,与韩滔可谓是难兄难弟,一起挨过张清的小石子,一起被张近仁所杀。

这两位在十六小彪将里排名第五第六,武艺却是倒数的水平,没少给呼延灼帮倒忙。

双枪将董平的副将

董平的副将也是后配的,分别是欧鹏和邓飞。

摩云金翅欧鹏,军户出身,黄门山的扛把子,武艺不弱,能与扈三娘鏖战许久,擅接暗器。而且带兵也有一套,晁盖曾头市中箭,众头领四散而逃,只有欧鹏还能在逃命之余,带回一半人马,是地煞里比较难得的人物,十六小彪将中可排中上,可惜死于方腊手下大将庞万春的连珠箭下。

火眼狻猊邓飞,饮马川扛把子。因为书里的赞诗说他“多餐人肉双睛赤”,被认为是吃人魔头,可是全书也没见他的吃人描写,却是常常奋不顾身救人,裴宣、欧鹏、王英、秦明、索超他都救过,或者说尝试着救过,是个好同志。最后也是因为救索超死于方腊手下大奖石宝之手。论武艺,邓飞也就是十六小彪将的中下游,论义气,却是上上人物。

董平的副将,一个擅接暗器,一个喜欢救人,可见宋江对董平还是很偏爱的。可惜两位副将先阵亡了,董平没有了辅助,急躁性子一起,惨被张韬剁为两段。

总结

这十位副将之中,论武艺孙立第一,宣赞、欧鹏、郝思文中上,黄信、单廷圭、魏定国中游水平,韩滔、彭玘、邓飞是下游水准。但是有几人除了武艺之外,又各有优势。欧鹏属于全面辅助型,黄信、单廷圭、魏定国带兵有一套,邓飞义气当先。这样看来,最没用的要数呼延灼的副将韩滔、彭玘了。

落魄时赵匡胤来投王彦超,王彦超给了十贯钱把他打发走了,后来赵匡胤如何处置他的

古代史上一桩有着“莫欺少年穷”意义的“鸡汤典故”,正是“王彦超给了赵匡胤十贯钱”

后汉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是未来的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人生无比灰暗的一年。这位时年二十岁的“开封官二代”,正赶上“后晋”变了“后汉”,亲历了开封的战火浩劫,身为的老爹赵弘殷也失了势。家里老的老小的小,眼看要揭不开锅。刚结婚没几年的赵匡胤,也就毅然结束了“啃老”生活,一跺脚外出闯荡,誓言要凭自己一身武艺,打拼出一番天地来。

可理想很丰满,乱世太骨感。离家后的赵匡胤,闯了好些个地方,无一例外都闯得头破血流。身上的盘缠曾被强盗抢了个精光,流落到长安时,身上就剩了两块冷干粮。后来连干粮都没有了,甚至还跑到寺庙的菜地里偷莴苣吃。比起野史里那“千里送京娘”的英雄风采来,真是怎一个灰头土脸了得。

也正是在尝尽了太多世事辛酸后,没脾气的赵匡胤也想着走捷径——靠父亲从前的“老关系”谋个前程。怀着这坚定信念,他又从北方一路跋涉,来到复州(湖北仙桃)投奔父亲的“老同事”,复州防御使王彦超,满以为能在这位“邻家大叔”麾下有个一官半职。没想到这位“王叔叔”却十分冷淡,只是塞过来十贯铜钱,就把这“赵大侄子”打发走人。

如此一幕,也正如学者顾宏义的评价:“大概王彦超不会料到,当时自己像打发叫花子一样对待的落魄汉(赵匡胤),在十数年后会成为能主宰自己生死的天下第一人。”

而放在一些“鸡汤文”里,这位王彦超“大叔”也遭到过不少嘲笑,俨然成了有眼无珠的势利眼。但事实上,这人,没那么简单。

虽然与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是“老同事”,但王彦超的战场生涯,显然传奇的多。十二岁的时候,他就作为后唐将领征战沙场。后晋年间石敬瑭给契丹做“儿皇帝”,割让燕云十六州时,他就是后晋“外交官”桑维翰的随从,等于亲身参与了“交接”。后汉至后周年间,特别是“打发走”赵匡胤后,他又踏上了抗击辽国的战场,多次跟随柴荣痛击契丹精锐,闹哄哄的五代十国时代里,公认的一代良将。

而比起战场上的大杀四方来,这位良将更有个出名的品质:厚道。

比如早年跟随后唐名将李继岌作战时,正赶上后唐朝廷,昔日位高权重的李继岌,分分钟成了不如鸡的落毛凤凰。李继岌身边的心腹们纷纷叛变跑路,却唯独王彦超不离不弃,一直忠心耿耿跟在李继岌身边,直到李继岌身亡。放在叛变甚至“黄袍加身”成习惯的五代十国年间,这厚道,着实异类。

带兵风格也是异类,别的“名将”多喜欢纵兵掳掠,他却治军严格,“所至民安之”。别人打仗不择手段,宁可尸山血海也要打赢。他却常在战事激烈时叫停,只要能减少伤亡,能劝降敌军就去劝降。这样一个厚道且有原则好军人,怎么偏偏对“大侄子”赵匡胤势利眼?

首先一个原因,就得看看赵匡胤当时的境况。别看这是王彦超的“故人之子”,可就算是赵匡胤的老爹赵弘殷,也只是王彦超多年未见的老同事,此时隔着千山万水,突然冒出个“大侄子”跑来求工作,而且这“大侄子”一路颠沛流离,浑身衣衫褴褛,满眼一幅穷困潦倒的模样,还拍胸脯说自己是一代英才,这人,能信?

更何况,此时正是古代史上乱到糟心的“五代十国”乱世。北方的五个王朝,总计国祚就才53年,平均每十年就要改朝换代。“五代”里的十五位“九五之尊”,七个是靠篡位上台,其中五人的“篡位”,更是以骨肉相残为。那个年月里,“部下反大将”甚至“大将反皇帝”,全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放在王彦超这样的“防御使”身上,日常收个部下,真要瞪圆眼睛。突然冒出来的赵匡胤,怎么能信?

换句话说,放在那个时代,除了像后来赵匡胤的“老上级”郭威(后周太祖)那样,有着犀利眼光的英雄外,当时那个落魄模样的赵匡胤,走哪都很难有人收。王彦超看不上赵匡胤?真是很正常。

而另一个原因是,“王彦超给赵匡胤十贯钱”这事儿,看上去很势利眼,但放在当时,已经很不错了。

五代十国战乱,一个出名的后果,就是严重的“钱荒”。铜钱早已是“久绝铸造”,大量的贵金属被有钱人“藏储私事”。民间老百姓用的,多是铅钱之类的“恶钱”。一枚铜钱在后汉年间,往往能抵百枚铅钱。如此兵荒马乱的年月,遇上一个多年不见的“落魄故人之子”,王彦超“出手”就给了赵匡胤十贯钱,那真是一笔不小的钱。

比比赵匡胤接下来的遭遇,就知道王彦超做得怎样。被王彦超“打发”走后,赵匡胤又投奔了父亲的好友——随州刺史董宗本。论关系,董宗本比王彦超亲的多,也就收留了赵匡胤,可董宗本的儿子董遵诲,却对赵匡胤无比忌恨,逮着由头就各种挤兑,终于气的赵匡胤拂袖而去。相比之下,关系没那么“亲”的王彦超,做得已是很不错了。

在青年赵匡胤这一段尝尽世态炎凉的悲催人生里,王彦超做的,已是非常厚道。

所以,对于赵匡胤来说,这一段磨难,他真没当事儿。别说是“塞钱”的王彦超,就算是羞辱过他的董遵诲,后来在皇宫里与他再见,吓得当场就在他面前“伏地请死”。赵匡胤却是哈哈一笑,摆摆手这事儿就过去了。

对董遵诲都如此,对王彦超更如此。一次与王彦超喝酒,喝高了的赵匡胤,也问王彦超那时“何不纳我”。王彦超忙回答说“勺水岂能止神龙耶!”赵匡胤又是哈哈一笑,第二天又“遣中使慰谕”。经历过那个苦难年代的他明白,王彦超能做到那样,真是不容易了。

所以相比之下,赵匡胤对那个乱世印象最深的,与其说是自己受的窝囊气,不如说是他在那一番颠沛流离里,亲眼见证的民间苦难。正是这深刻的苦难记忆,支撑了他在位十七年的坚定信念:力排众议废除了五代时期的大量苛捐杂税,十多年如一日鼓励垦荒,“优待文官”的他,更以酷烈手段,严惩五代时期流毒般的贪暴害民现象。甚至软硬兼施,铲除了唐代以来“藩镇作乱”的土壤。每一个举措,都来自当年的刻骨铭心。

而在这样的变革时代里,当年“厚道”的良将王彦超,也是“厚道”依旧。从“杯酒释兵权”起,他就主动“配合”宋太祖,交出了手中兵权,也因此继续安享厚禄。宋太宗年间时,他更主动“知止”,辞掉一切闲职。致仕回家后,晚年更是低调善终。如此作为,也正如北宋学者曾巩的评价:“时以为彦超居富贵能知止足。”

比起好些人津津乐道的,乱世里“识人”的眼光来,“势利眼”王彦超的一辈子更证明:眼光可以有差距,但真正的格局,是做一个有原则有良心,识大体顾大局的人。

参考资料:《宋史》《隆平集》、顾宏义《细说宋太祖》、吴保华《论五代十国制钱和币制紊乱成因》、黄如一《铁血强宋》

最新发现

相关资讯

新闻热榜

热门游戏

精彩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