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到底还有多少枚导弹库存
地球人应该都知道:由于乌克兰人破坏了克里米亚上面的刻赤大桥,所以俄军开启了自己的报复行动——用导弹攻击乌克兰国内的目标,例如:基辅和一些城市就被打击了等等。可是俄罗斯用导弹攻击乌克兰单单几天以后,目前好像已经宣布:不再继续用这种攻击了。那么这到底是俄军换了打法、为了表示善意、还是导弹库存不够用呢?我和吃瓜群众们一起来研究和分析一下。首先告诉大家的是:我们要为俄罗斯这波的导弹打击乌克兰暗暗地鼓掌一下的。很多人看到这里应该会猛烈地批斗我一番了,不过大家不要激动,听我说说鼓掌的理由。大家应该都知道。俄罗斯在开战没多久就为乌克兰方面划过一个红线的。这个红线的大概意思就是:只要乌克兰方面敢于攻击克里米亚上面的刻赤大桥的话,俄罗斯就要发起对乌方面的“审判”行动。不过现在看来的话,大家完全可以松一口气了,俄罗斯所谓的“审判”应该不是核战,应该是用常规导弹攻击乌克兰的一些目标而已。这样看来,按照某些人的讲法:俄罗斯又一次表达出了“善意”——难道我们不应该为俄罗斯鼓掌一下吗?当然应该了。那么为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射了几轮或者打了几天的导弹战之后突然不打了呢?到底是不是俄罗斯的导弹库存不足了呢?还是有什么其他的战略考虑呢?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两个问题:一是,开战以来,俄军到底打了多少枚导弹呢?二是,俄军的导弹库存大概还有多少呢?据不完全统计:在开战后第一天,俄罗斯就打出了近200枚巡航导弹与战术导弹。在随后一个月中,俄军在乌克兰又发射了1500枚战术导弹。而在开战后第四个月,乌克兰方面公布的统计数据就达到了2500枚。最近在10月10日以后的报复性打击中,俄军的战术导弹发射量再次达到了很大的规模,应该又发射了大约100枚左右的战术导弹和巡航导弹。我们综合一下数据可以看出来:俄军在开战以来一共最少发生了2600枚的各种战术导弹了。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在过去31年里,美国在对外的17场“外科手术”式的空中打击中,先后发射的巡航导弹数量大约为2400枚。当然了,这仅仅是巡航导弹的数量并不包括其他的战术导弹。可是即使把美国人发射的导弹数量翻上一倍的话,总数量也不过才4800枚左右。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俄军在这次持续近8个月的中,使用的导弹数量已经属于是规模巨大甚至是非常空前的了。目前俄军使用的主要战术导弹和巡航导弹的型号为:伊斯坎德尔M战术弹道导弹,3M14“口径”巡航导弹,KH-101巡航导弹,还有极少量的“匕首”高超音速导弹。按照在战前美国人对俄军战术导弹的库存预测来看的话,俄军的战术导弹总库存不会超过4000枚,这应该还有故意夸大的成分。毕竟美国人比较擅长搞所谓的“军事威胁论”,这样才有利于自己家军火商的业务。如果按照俄军在战前4000枚战术导弹的库层来算的话,现在俄军60%以上的战术导弹已经都打完了。即使在这开战的八个月中俄罗斯人加班加点地制造出来了一些,恐怕家里的导弹库层也只剩下一半左右了。大致分析完了俄军的导弹库存以后,我们来简单地分析一下:俄军的导弹还够用不够用呢?首先明确地告诉大家一个我个人的观点:单纯的算俄军剩下的导弹数量够用不够用,其实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军事专家预测了一下:如果按照纯导弹打法来彻底瘫痪乌克兰所有战略设施、军事工厂以及军事能力的话,大约需要4万枚以上的战术导弹才行。这是个啥意思呢?这就是说,如果不派战机进行打击、不采取其他打击手段的话。按照俄罗斯现在纯粹地用导弹打击法,起码要4万枚的导弹才能搞定乌克兰的军事设施、战略设施。这个数字还不算上被拦截的、没有击中目标的、导弹射出去没有爆炸的数量。如果算上这些数量的话,估计没有6万枚以上的战术导弹都搞不定乌克兰方面。很多人会说:俄罗斯抓紧生产、扩大生产,4万枚导弹也不是生产不出来。不好意思,即使能生产出来也面临着一个关键问题——钱从哪里来呢?军费够不够呢?总不能把所有的钱都拿去生产导弹吧!按照披露的数据来看的话,一枚3M14“口径”巡航导弹单价在100万美元、一枚伊斯坎德尔M战术弹道导弹单价在200万美元,“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的单价达到了1000万美元等等。这对于每年总军费开支只有650亿美元的俄罗斯来说,显然是没有实力生产4万枚导弹的。另外很多人陷入到了一个误区之中,我就问大家一句:现代战争有没有完全靠导弹攻击打法就能取胜的呢?显然是不可能的,除非用核导弹采取毁灭性的打法才行。美国人估计是在历次战争中使用各种战术导弹数量最多的国家了,例如:1998年12月16-19日为期四天的“沙漠之狐”作战,美军共发射了90枚空射巡航导弹和325枚海基巡航导弹等等。但是大家不要忘了一件事情,即使是在实现纯空袭取胜的科索沃战争中,美国人也不是完全靠导弹取得胜利的。美国人的打法是:用导弹先打掉对方的战略设施、通讯设施以及重要的军事设施,然后还是要在完全掌握制空权以后——利用战机进行持续的常规轰炸才行。在现代战争中导弹扮演的是:“敲门”或者“砸锁”的角色,却并不适合承担持续的战略打击任务。我们目前没有看到任何一场现代战争是纯粹用远程导弹打击来取得最终的胜利的。这样一来的话,我个人认为:单纯地讨论俄军的导弹够不够用、生产和补充能力如何,其实意义并不大。何况乌克兰背后还有强大的支持者、未来恐怕还有更加先进的防空系统的加持等等。这一次,俄军用导弹攻击乌克兰说白了只是对:乌克兰方面破坏刻赤大桥的报复行为而已、只是一种回应罢了。这种导弹打击必然不会持续太久的,主要是:单纯的导弹打击决定不了战争的走向、而且成本也太高了。最后我想说,俄罗斯要想取得这场的胜利,还要靠两样东西:一是彻底地掌握制空权,然后用战机进行持续的常规轰炸才行;二是,要在地面战场上成建制的歼灭乌军才行。不过从眼下情况来看的话,做到这两点对俄军来说难度都非常之大。顺便再重复一下:俄军既然这一次选择用常规导弹来报复乌军破坏刻赤大桥的行为,那么这就意味着——俄罗斯还是没有进行核战争的打算的,说好的“审判”也并没有到来。
二战前如何在英法的眼皮子底下完成德军军备扩张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败国德国经济一蹶不振,又受,遭受严厉的军事制裁、割让领土,巨额赔款,国力大衰,经济一蹶不振,之后,又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失业率攀上新高,社会阶级矛盾愈演愈烈,整个国家的上空飘满了一个字“衰”!魏玛共和国难以扭转局面,而民众又迫切要改变现状。阿道夫•为首的纳粹党通过极端的中央集权在短短时间内成效显著,德国经济得以恢复发展,民众生活水平提高,与此同同时,在德国犹如救世主一样的存在,民众陷入了对他的疯狂。而正是利用民众盲目的心理,大肆扩张军事,又一次启动了战争机器。不过,纳粹执政前期,德国整体国力虽大有提升,但实力远在英法之下。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英法有监督和遏制德事扩张的义务,可是,面对纳粹的扩军,英法却视而不见,妥协退让。莱茵非军事区被侵占,奥地利、捷克被吞并,波兰闪电战后,英法也只是宣而不战。德国法西斯得以迅速发展,与英法的姑息养奸脱不了干系。按理说,法国是决不能容忍德国对外扩张,毕竟会影响到自己在欧洲大陆的地位,而英国为了平衡欧洲大陆各国势力,也不会让德国坐大,威胁自己的利益。面对的勃勃野心,为什么英法对纳粹的崛起和扩张的态度如此消极被动?云石君将从以下四点进行分析。第一,一战后,和平主义思潮席卷英法等国,反战情绪严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帝国为了对殖民地重新洗牌和争夺全球霸权的非正义战争,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多万人丧生,2000万人受伤,其中英国阵亡90万,法国阵亡124万。对欧洲的损害巨大,不仅仅是经济损失,财富损失,还有对广大民众的精神损害。战后经济水平急剧下降,意味着民众的生活水平也下降,而战争中大量的伤亡,使许多家庭遭受了亲人离世的痛苦。战争的强大破坏力摧毁了民众的幸福生活,人们普遍厌恶战争,畏惧战争。而作为执政者,欧洲各国统治阶层不得不考虑广大民众的精神创伤和反战情绪。在一战中,英法虽然是战胜国,但损失依旧十分严重,英法国民更多的是想有一个和平的社会环境。一战后,在英法等国,和平主义思潮十分盛行。作为统治者,如要和广大为敌,发动战争,最后会使国家陷入到内因外患之中。所以,在和平主义思潮之下,英法对德国的军事扩张也只能睁一眼闭一眼。第二,一战后英法实力国力受损严重,自顾不暇难以分力应对德国。战争中,敌对双方没有能够全是而退的,就算是胜利也会付出非常大的代价,能像美国这样在战争中聚敛大量财富,受到战争影响的毕竟是凤毛麟角。一战中的英法两国,伤亡惨重,国力受到重创,经济恢复迟缓,如果要再次投入战争,要大量的军人,高额的军费,这些对战后的英法都是大问题。例如,一战后的英国,反而靠曾向它借钱的美国来度过经济难关,债务高达8.5亿英镑。国内工业遭受重创,出口经济减少,经济危机来袭,失业率陡增,阶级矛盾突出。而法国在20世纪30年代,都深陷经济危机与萧条的泥沼,国力急剧下降,难以自拔,并且法国政局相当不稳,。在这种局势下,法国也只能尾随英国,消极对待德国法西斯。同时,一战后,世界民族主义强势抬头,英法越来越难以控制海外殖民地,从而削减了掠夺殖民地的财富的力度。也正是利用英法国内动荡,海外殖民地危机四伏的环境,才干大肆扩军备战。第三,英法将恢复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军事化转型速度缓慢。纳粹当权后,在极端中央集权之下,实行了全国性军事化,国家经济也纳入了战争轨道,经济也在短时期内得到恢复发展,民众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和提高。而英法是机制,当权者不得不考虑民众的反战情绪。而一旦要备战,巨额军费开支还是要刮民脂民膏,这肯定会激化社会矛盾。而机制在决策乃至执行方面比起中央集权下的德国,效率要低下许多。在国力衰退,经济危机的国情下,英法将恢复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军事国防建设次之。英法两事力量原地踏步,甚至是倒退,而德国却是在大兴军事扩张,双方的军事实力差距也渐渐拉大。第四,苏联对英法的威胁。十月革命后,新生的代表无产阶级的苏维埃对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来说犹如一颗重型炸弹,特别是经过工业化后的苏联,国力增长迅速,同时,国际共运也席卷全球,红色意识形态也威胁到西方世界。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严重,突破了地域、国家、民族等的红色意识形态,如果再进一步壮大发展,欧洲难免会遭受社会主义运动的洗礼。在这种情形下,英法更不可能与德国发生正面,如若不然,受战争的波及,民众生活更为艰难,国内的阶级矛盾将会愈演愈烈,到了白热化阶段,那么英法内部矛盾就会上升到红色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间的。那时,英法要如何是好?在纳粹的疯狂崛起和国际共运的强势洪流之下,英法更能容忍前者,至少,不会从根本上危及资本主义制度。这也就有英国的:“宁可在伦敦看到,而不愿看到社会主义”和法国的:“宁要,不要斯大林!”另外,英法还打了一个如意算盘,想借强大后的纳粹德国来对抗苏联,借法西斯之手消灭主义国家。岂料,法西斯正是利用英法各种消极对抗纳粹德国的心思,来掩盖自己争夺区域性与世界霸权的真实企图,以致于英法还没从一战中缓过神来,又要被推上二战的绞肉场。不过,尽管纳粹德国机关算尽,终究还是再一次败北。那么,两次世界大战,为什么德国只能是战败者?关注公众号:云石,云石君下一节继续为您解读。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208章。解读大国博弈内幕,剖析政治深度逻辑,请用搜索公众号:云石,收看全部云石君地缘政治系列文章
莫斯科保卫战时,斯大林为什么敢于坚守莫斯科
斯大林其实心里也没底,德军的进展速度太吓人了,苏联的损失太惨重了。意志再怎么坚强的人,在这样的时刻都不可避免会出现人性的怯懦和自私。斯大林是一个有着赌徒心理和冒险精神的政治家,当年在察里津,斯大林就是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防守反击击败了武装,成为他今后的政治资源。斯大林可能会惊慌失措,甚至也可能会有投降的念头,不过最终,斯大林还是决定固守莫斯科。苏联不是斯大林一个人的,斯大林背后是整个布尔什维克党和不愿意做亡国奴的苏联。当然,还有苏联在二战前就已经建成的工业化体系。这一切,都成为了苏联能够抗住德军压力的本钱。在德军到来前,斯大林已经指示党政机关和干群组织,在莫斯科建立起了稳固的防御工事。同时莫斯科作为苏联的军政中心,交通发达,利于全国物资集中。还有,斯大林发现了军事奇才朱可夫,这是斯大林最大的底牌。而且,斯大林也认为坚守莫斯科好处很多,放弃莫斯科坏处很大。尽管如此,在莫斯科会战的时候,斯大林还是做好了两手准备。其一是坚决抵抗德军的入侵,其二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退出莫斯科。关于斯大林在战争初期的表现,在赫鲁晓夫做的《秘密报告》里也有提及,赫鲁晓夫指责斯大林滥用职权,长达13年不召开中央全会。在1941年10月,斯大林召集了全国的中央委员到莫斯科,“可是他们开会等了两天,还是没有等到,斯大林甚至不愿意和中央委员会的委员们见面谈话。这一事实说明,在战争头几个月内斯大林灰心丧气到各种地步……”(斯大林也做了莫斯科无法守住的预案)德军虽然在二战初期战斗力爆棚,实力爆表,战绩也非常可观,可是一直没有发生过太大规模的阵地战。也就是说,德军没有打过硬仗,起码没有经历过莫斯科会战这样旷日持久的硬仗。这与德军奉行的“闪电战”指导思想有关,德军整个战术体系、兵力配备,甚至于武器研发方向都是立足于快速击败敌方的理论基础上。这是德国这样资源匮乏国家最切合实际的建军思路。如果德国要是能够跟英国那样打得起拼资源、拼消耗的战争,也不至于1918年11月时在一个外国兵都没有出现在德国本土的情况下就选择了投降。“闪电战”的最大的威力却是通过机动兵力的快速部署穿插,撕裂敌方重兵集团的整体当天,迂回到敌人后方,切断物资和补给路线,打掉敌方的战争持久力,并在心理上建立对敌方的绝对优势,从而摧毁敌方的抵抗意志。所以,德国在苏联的土地上横冲直撞大半年,歼灭战取得了很大的战果,可是苏军的损失更多的是人员被俘虏,因为硬仗、恶仗刚刚开打,苏军的指挥官就发现后方的补给路线被切断了,从而军心不稳,很快防线就崩溃了。德国人的推进速度在靠近莫斯科时,明显慢了很多,这说明虽然苏联红军仍然在撤退,可是抵抗越来越顽强。斯大林在7月就已经大量征用民工在莫斯科以西修筑了两道防线:维亚兹马防线、莫日艾斯克防线,总长度达到360多英里,挖出了300万立方米的泥土。苏联红军被严令不准后退一步,为的就是给莫斯科方向组织防线争取时间。也在抢时间。他深切地知道,德军在这么短的时间突入距离过远,让后方的补给线路成为了灾难。德军一直处于强大的作战效能中,也正因为如此,德军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后方阵地和战略预备队。甚至都来不及给一线的德军士兵配发冬季军装,也没有给德军的军械准备防冻润滑油。当前线战事吃紧,搜集来的战略物资在送往前线的路上,却又遭遇了苏联的雨季。泥泞的道路,让德军的后勤崩溃了。德军只好执行他们此前的预案,在冬季开始前,以摧枯拉朽的姿态,结束莫斯科地区苏军的抵抗。这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发动了闪电战)11月7日这一天,通过收音机听到了斯大林红场阅兵的演讲:“敌人并不像一些情报所宣扬的那样强大,魔鬼并不像画的那么可怕。谁能否认我们的红军不止一次地将德军打的惊慌失措?饥饿和贫穷在德国盛行。在长达四个半月的战争中,德国损失了四百五十万士兵,侵略者正在竭尽全力,毫无疑问他们不能长时间维持……红军和红海军的战士、指挥员和政工人员、男女游击队员: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能够消灭德国侵略者的主要力量。伟大的使命已经落在你们的肩上。你们不要辜负这个使命!”大为光火,拿起严令中央集团军的司令冯.博克元帅,要求他立刻出动轰炸机轰炸莫斯科阅兵现场。德军不敢怠慢,冒着风雪强行起飞了两个航空团,但是到了莫斯科上空时,却被朱可夫早就布置好的高炮部队和战斗机的猛烈阻击,25架轰炸机被击落,没有一架抵达阅兵现场。斯大林在阅兵前,曾长时间考虑莫斯科的战守问题。在德军狂飙突进的严峻现实下,斯大林即便有钢铁一样的意志,也不敢十分笃定莫斯科匆忙建立起来的防线就能挡住德军的突进。所以,他早就命令内务委员会组建了20支契卡战斗小组,负责守卫城内的重要目标,还建立了59个秘密军火库,用以德军占领之后开展抵抗运动。因为德军攻占巴黎后,曾经饶有兴致地参观巴黎的美景,斯大林甚至在莫斯科大剧院、中央电报局、地铁、圣瓦西里大教堂内都布置了,在来游玩的时候炸死他。因为莫斯科的精心布防,战后的苏联的历史学家曾经表示:“如果德军士兵真的攻入莫斯科,等待他们的将是类似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那样的战争。纳粹将被旷日持久的巷战耗的精疲力尽,最终来自远东的苏联援军赶到,德军将投降,战争在1943年就提前结束了。”这是事后诸葛亮的说法,暂且不用管他,实际上斯大林已经命令莫斯科的重要工业企业向乌拉尔山转移了,这是在保证莫斯科失陷以后,苏联依靠着西伯利亚作为腹地还能保持一战之力。甚至,斯大林心里究竟有没有和议和的打算也是不好说的。原定的计划里,也只是占领东欧地区,对于苏联的西伯利亚兴趣不大。这可能是受到了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的学说的影响,只要占据了东欧,就能将影响力扩展到整个世界岛。因此,残存的苏联保有乌拉尔山以东作为德国的附属国存在,并不是不能接受。(德国长驱直进苏联腹地)让斯大林从专列上走下来,坚定守卫在莫斯科的决心的,来自朱可夫的保证。斯大林问:“莫斯科能守得住吗?”朱可夫说:“可以守住,不过需要给我全权指挥权。”斯大林这才留了下来,并且在朱可夫的支持下,坚决组织了红场阅兵。红场阅兵向世界传达了重要的信息,苏联还没有屈服,还在战斗,斯大林这是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苏联军民被这样的危亡时刻激发了爱国情感,斯大林的反对者,也开始纷纷出谋划策。这其中,还包括流氓海外的末代沙俄帝国的王公,他们也捐献了不少财物用于抵抗德军侵略。苏联的国家凝聚力前所未有的强大!(悲壮的苏联红场阅兵)随后被德国折腾到只剩半条命的英国赶过来支援苏联,从本来就不宽裕的军费里还挤出了1000万英镑,以示心意。美国和英国都看的明白,如果任由统治了欧洲,那么英国和美国的安全就完全得不到保障。拿破仑时期的“大陆封锁”,差点让英国人破产,经济穷困到怀疑人生。朱可夫利用莫斯科的交通枢纽的优势,源源不断地从后方补充兵员和武器,因此德军惊恐的发展,对面的苏军好像是打不完,越打越多,多的让德国的情报部门都统计不过来。对莫斯科外围的德军完成最后一击的,还是朱可夫调来了驻防在西伯利亚的边防军。在德军和苏军都拼的精疲力尽的情况下,这数十万的生力军的加入,使得胜利的天平向苏联倾斜了。苏联在整个莫斯科会战中投入的兵力在200多万,前期消耗已达70万人,此时算上生力军也只有120万人左右的兵力,而对面的德军士兵却有170万之众。不过,德军此时的境况可谓是凄惨无比。零下40度的低温,让德军的军械无法启动,德人以万为单位,成批成批的冻伤,失去了战斗力。其他的德军士兵只能围在一起,燃烧宝贵的汽油来取暖。德军的高级将领看着这个惨状,纷纷给打报告,说不能再这么打下去了。认为,如果现在撤退,因为后方没有设置防御纵深,也没有相应的预备队,很容易就会溃不成军,重蹈方面拿破仑的覆辙。于是,严令德军就地转入防御,不准后退一步,战斗到最后一人。苏联红军在将德军驱逐出100到250公里后,斯大林认为应该乘胜追击,扩大战果。结果,苏联由于兵工厂都转到了乌拉尔山,而没有足够的武器。而在前线,德军逐渐收缩阵地,兵力和物资变得更多,苏军逐渐遇到了德军的顽强抵抗,战争态势发生逆转,苏联损失惨重,最终放弃了一鼓作气将德军赶出苏联的想法。(苏联趁势发起反击)苏德战场迎来了更加血腥的下半场。
《三国演义》上有“执金吾”这个武官,执金吾到底是怎样的武官
执金吾,这里的“吾”读yù,《风俗通义》的作者应劭解释:“吾者,御也。”执金吾,顾名思义是负责京城防卫工作的官员,主要出现在两汉时期。《续汉书·百官志》刘昭注引《汉官》:“执金吾缇绮二百人,持戟五百二十人,舆服导从,光满道路,群僚之中,期搂壮矣。”这说明,执金吾及其属下负责皇帝的皇帝日常防卫工作。执金吾的级别很高,一般品秩二千石,与九卿、郡太守相当,是“省部级”官员,相当于首都的“警备司令”。不过,与后世的“京师警备司令”不同,执金吾的权力和职责范围还是有限的,这是因为,皇帝出于防范和制衡的考虑,并没有把京城所有安全防卫工作都交给一个人去负责。西汉早期,京城防卫工作一开始由中尉负责,他的权力很大,担负京城内的巡察﹑禁暴﹑督奸等任务,还执掌北军,这个人太重要的了,任用谁都让人不放心,汉武帝继位后,决定对其分权。汉武帝先设了一个中垒校尉,把中尉的权力分出一部分,后来又在京城外围设立京辅都尉、左辅都尉、右辅都尉等三都尉,再分中尉之权。中尉被一再分权后于太初元年(前104)改名为执金吾,东汉仍延用此名。虽然执金吾也负责京城的防卫工作,但其负责的范围只限城墙内至宫墙外,其它地方分别由北军五营、城门校尉、卫尉、光禄勋负责。可见,两汉的京城防卫体系非常复杂,一个京城分别由5个“省军级单位”负责防守,大家职责分明,互不隶属,也互相不干预,他们都直接对皇帝本人负责。他们的具体分工是:北军五营:负责城墙外防卫;城门校尉:负责京城各城门及城墙防卫;执金吾:负责城墙内至宫墙外防卫;卫尉:负责宫墙及宫内防卫;光禄勋:负责宫殿内的近身防卫。以上各部门,平时的总人数在12000人至20000人之间,他们加在一起才构成了天子的“御林军”,他们都是帝国精锐中的精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