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十大悬案有哪些
历史十大悬案,扑朔迷离,或许,永远都不会有答案了,然而,人们却各种猜测,十分好奇,总是想知道,其背后又隐藏着什么秘密。
一、轩辕剑
轩辕剑,相传是黄帝采首山之铜铸剑,剑身一面刻着日月星辰,另外一面则是山川草木,而在剑柄之上,则是刻着天下一统之策,以及农耕畜牧的手段和秘籍,据说,这一把剑拥有着无穷的力量,乃是上古帝王传承之剑,最后传到了大禹的手中,其后失踪,没有再出现过。
根据《广黄帝本行纪》记载,黄帝去世之后,众臣建了衣冠冢,这就是乔山之冢,五百年后,墓裂开,唯有轩辕剑留在墓中,但是,一日之后,轩辕剑再次消失。
在《荆山经》和《龙首记》中,都有类似的记载。
而东晋最为著名的道士和化学家葛洪,曾经在《抱朴子》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而在《拾遗记》中,则是记载,在一个叫昆吾山的地方,山下多赤金,如火一般,传说,黄帝征伐蚩尤时,曾经在此吞并,向下挖掘,近乎百丈,也没有见到任何水源,唯有铜矿。
所以,在某些地方,又将轩辕剑称为昆吾剑。
不过,根据各种史料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一件事情,轩辕黄帝的确曾经有一把佩剑,而且,质量也应该相当不错,否则,普通的剑就不需要各种传说和历史记载了,更不会传承上千年。
但是,关于这一把剑叫什么名字,却并不知道了,因为虽然各种史料记载黄帝有一把剑,但是,关于“轩辕剑”这个名字,却是在明朝才出现的。
所以,轩辕剑的下落,大概永远都是一个秘密了。
二、九鼎
九鼎和轩辕剑同样,都是上古时期的重宝,其盛名丝毫不亚于轩辕剑,并且,他不像轩辕剑一样,只记载在传说当中,究竟如何,后人没有亲眼见过。
至于九鼎,则显著不同,因为,九鼎是真实存在的,各种史料都有记载,大禹治水有功,虞舜将天下共主的位置禅让给大禹,大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然后又铸九鼎,九鼎便代表了九州大地,从九鼎出现,到夏朝,历经商朝,再到周朝,九鼎一直都是王权的象征,一直都放在王都。
根据《左传》记载:鲁宣公三年,楚庄王北伐,陈兵于洛水之畔,向周王室炫耀自己的兵威和军力,此时,周王室历经几次大变,早已不同,没了往昔的实力,周定王在位,派自己的王孙满,去慰问和犒劳楚国大军,楚庄王向王孙满打听传国重器九鼎的大小和重量。代表了楚庄王有争霸天下,有染指天下的野心。
这就是问鼎的由来,也是问鼎中原的出处。
而到了战国时期,秦国秦武王嬴荡也曾攻打周王都,一度见到了九鼎,并且,让大力士们拿着九鼎玩,可惜,纵然秦军实力非凡,大力士也力大无穷,却无人可以将九鼎任意之一举起来,秦武王不服,自己亲身上阵,虽然也举起来了,却被压断了髌骨,不久之后,重伤而死。
可见,九鼎作为夏商周三代传国重器,代表天下王权的象征,是真实存在的。
只不过,秦朝灭了周王室之后,将周王室的很多宝物和器具全部运到了咸阳,自此之后,关于九鼎的下落,就成为了千古之谜,无人知晓,像九鼎这样的传国重器,却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着实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三、西施和范蠡的结局
当年,吴越争霸,一代霸主阖闾与越国交战,脚趾受伤,不幸去世,他的儿子夫差继承吴国王位之后,起初之时,励精图治,君明臣清,国力再次壮大,击败越国,此后,夫差又开启了自己的称霸之路。
然而,越王勾践却并非昏庸之辈,忍辱负重,卧薪尝胆,想要恢复越国昔日之鼎盛,为此,范蠡为越王定计,将自己心爱之人西施,送给了吴王夫差。
从此之后,夫差的许多心神都灌注在了西施身上,为了西施,颇有荒唐之举,十分爱之。经过多年准备,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越王勾践完成了逆袭,击败吴国,困住王都,最终灭亡吴国,夫差自刎而死。
关于西施的结局,便成了历史上永远的谜,有人说,西施与吴王夫差日夜相处,体会到了全心被爱的感觉,感动吴王夫差的付出,在夫差自刎后,西施也随后殉情。
另外一种结局,西施回到了范蠡身边,与范蠡飘然远去,最终隐居,改名换姓,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然而,关于范蠡的结局,其实也有另外一种说法,越王勾践担心范蠡的才华,最终决定除掉范蠡,那么西施的结局,就更加扑朔迷离了。
四、老子失踪之谜
老子,著名的黄老学派创始人之一,与黄帝合称黄老,又与庄子合称老庄,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被尊为圣人的孔子,也曾向老子求教,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传奇人物,在历史上却没有留下多少痕迹。
甚至,我们似乎根本说不出关于老子的几件事,最为著名的两件事:
1、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
2、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却被当时的守关之人尹喜拦住,软磨硬泡,让老子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
此后,老子便不知所踪,历史上再也没有任何的记载,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就此消失不见,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传说。
不过,那些传说也只能是传说,至于老子的下落,或许永远都是历史上的一个迷,不会被解答。
五、武则天不老之谜
武则天比李治还要大上几岁,但是,李治却一直深爱着武则天,甚至,武则天可以成为历史上唯一的女帝,都是因为李治的信任和一手培养,否则,武则天也不可能在李治去世后,可以登上皇位。
这一切,不过都是李治故意纵容的结果。
李治爱武则天,有三个原因:
1、武则天足够聪慧,李治身体日趋不好,有武则天在,能够协助他处理各种朝政,完全把握朝政,并且,李治还可牢牢掌握武则天,不至于被颠覆。
2、武则天出身于寒族,将武则天封为皇后,可以提拔庶族寒门,并且,可以一步一步打压贵族门阀,直到彻底摧毁。
3、这就是关于武则天最大的谜,不知道武则天是驻颜有术,还是天生体质特殊,据说,武则天到了五六十岁时,其状若少女,肌肤吹弹可破。要知道,后宫之中,大多数妃子,最终失宠,最大的原因便是年老色衰,而武则天却不存在这种问题,着实让人惊奇。
关于武则天五六十岁时,容颜不见衰老,这在史书中是有记载的。
因此,我觉得这也算是一大迷案:武则天真的五六十岁时,还状若少女?是有绝世秘方,可以青春永驻,还是别的原因。
六、赵匡胤之死和赵光义有没有关系
那天晚上,赵匡胤与赵光义两个兄弟一起饮酒,当晚,赵匡胤还好好的,但是,赵光义走后不久,赵匡胤便暴毙而亡。只是,赵匡胤如何死的,没有人知道,在历史上却留下一个千古谜题:烛光斧影。
皇后发现赵匡胤去世,立刻派去找赵匡胤的儿子,准备继位,可是,那位深得赵匡胤信任得却将赵光义带了进来,最终,赵光义继位。
那天晚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真的是赵光义杀了赵匡胤吗?
我觉得,这其中是有疑点的,而且,疑点不少:
1、赵匡胤是一个武将出身,并且是从小兵一路打上来的,历史上也流传着赵匡胤创造太祖长拳,以及年轻时的游侠之举,更有千里送京娘的传说。而赵光义则不同,他就是一个书生,一个彻头彻尾的书生。他敢对赵匡胤出手吗?他打得过赵匡胤吗?
2、赵光义在大宋开国之后,后来身居开封府尹十数年,并且,后来封为晋王,在朝廷之中势力颇大,即便是宰相赵普也未必就能够与赵光义的势力抗衡,所以,如果赵匡胤自然死亡,赵光义尚且有一博之力。
3、如果他自己动手,万一失败,而且,大概率失败,这样的情况下,多年布局,多年等待,几乎是功亏一篑,而且,但凡留下一丁点对赵匡胤出手的痕迹,那些在外征战的宋军也绝非是吃素的,赵匡胤在宋军中的威望几乎是无人可及的。
因此,在我看来,金匮之盟是赵光义登上皇位五年之后,才被赵普提出来的,所以,金匮之盟应该是假的。而赵光义的确是一直想要做皇帝,更是为此准备了许久,不过,赵匡胤却绝非是赵光义所杀,其一,他没有那个能力,其二,他做不到毫无痕迹,其三,风险太大,没有意义。
所以,很有可能只是一种情况,赵光义的确准备了许多,但是,赵匡胤也的确是突然去世的。
七、刘伯温死亡之谜
在民间传说中,刘伯温是与诸葛亮齐名的人物,都属于超级智囊的形态,在传说中,两个人的共同点有很多,几乎都是被神话了,似乎这两个人都是无所不知的典范。
然而,真的历史又是如何呢?号称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在明朝太祖朱元璋的手下,甚至连命都没有能够保住,更是给自己的子孙留下了不准再学帝王术,不准再进朝廷的遗言。
关于刘伯温之死,历史上其实有三种猜测:1、朱元璋给胡惟庸下令,毒死了刘伯温,2、胡惟庸自作主张,毒死了刘伯温,3、刘伯温自己重病而亡。
历史上众说纷纭,没有一致的说法。
不过,我个人感觉,刘伯温应该是属于自己重病而亡。
首先,刘伯温这个人并不贪恋权位,更是屡次推辞宰相之位,而且,在勋贵之中,他也只是一个诚意伯,虽然他是浙东士子的领袖,然而,朝堂之上,淮西勋贵的力量很大,朱元璋没有必要专门对付刘伯温。况且,以朱元璋的性格,更没有必要下毒。
其次,胡惟庸与刘伯温的确有仇,朱元璋让胡惟庸探望刘伯温,然而,刘伯温其实对胡惟庸的威胁不大,因为,根据史书记载,刘伯温早已“不良于行”,这样一个垂垂老矣,甚至行动都不太方便的人,胡惟庸纵然睚眦必报,却也没有冒着风险,给朝廷重臣下毒。
八、李景隆到底是不是朱棣的人
朱元璋去世,建文帝继位,随后在黄子澄和齐泰等人的建议之下,开始雷厉风行地削藩,最终,燕王朱棣宣布靖难。又是在黄子澄的建议之下,李景隆成为了征讨朱棣的大将军,节制一切兵马,然而,李景隆却是屡战屡败。
都说李景隆是一个纸上谈兵之徒,可是,真的如此吗?李景隆在年少时便熟读兵法,深得朱元璋的喜爱,并且,多次赴各地练兵,也曾参与明军的北伐。而且,他能够节制五十万以上的大军,而且,这些大军是明朝临时从各地抽调而来,互相并不统属。
如果这样一个人,只是纸上谈兵,我是不信的。
几十万大军围困北平城,南军都督瞿能是一员猛将,率领千骑,差点攻破张掖门,历史上记载,李景隆因为妒忌瞿能,怕他抢攻,所以,不派人支援,反而将瞿能调回,导致错失了良机。
然而,这件事情逻辑不通,李景隆是大将军,节制一切兵马,他嫉妒瞿能,等于是一个元帅嫉妒自己的手下大将,会给自己抢攻。
历史上,那些元帅统兵出战时,就根本不需要属下了,自己亲身领兵上阵便可以了,否则,岂不是会被属下抢攻?要知道,元帅手下将领立功,对于元帅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李景隆嫉妒什么呢?
后来,朱棣长驱直下,大军直捣金陵,就是李景隆打开了大门,放朱棣突然间进来,最终靖难之役结束。
朱棣曾说与李景隆“默相事机之功”,因为这个功劳,在永乐初年,李景隆上朝,一直都是站在大臣之首位。讲道理,那些跟随朱棣南征北战之靖难功臣,九死一生,反而还在李景隆之下。李景隆打开一个门,真的有这么大的功劳?
而且,李景隆被王爷,被朝中大臣各种,第一次,朱棣不追究,第二次,靖难功臣,也只是让李景隆在家里呆着,享受国公待遇,第三次,也只是将李景隆软禁,仅此而已。
所以,我个人觉得,李景隆或许一直都是朱棣的内应,攻打北平城时,也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还牵制自己一方。
青衣客最后有话说
除了以上八个悬案,其实,还有两个:徐福究竟去了哪里,真的去了那个岛国吗?建文帝的下落究竟如何,朱棣在晚年时,应该是知道了建文帝的下落,负责寻找建文帝的大臣和朱棣偷偷说过话后,朱棣再也不焦虑了。
我有300元,是买逆战里的鸡翅(黄金之翼)好还是审判之刃好还是玛丽那个英雄女角色好啊
经过核实后将会做出处理,感谢您为社区和谐做出贡献。
安妮博林的死究竟是怎么回事,她是冤枉的吗
安妮·博林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处决的王后,导致她被处决的罪名是与人,然而关于这一罪名迄今为止仍存在争议,事实上认为安妮·博林之死是源于权力之争的政治阴谋的大有人在。目前有足够多的证据让历史学家进行各种猜测,然而在时过境迁之后我们也想永远无法得出事情的,所以我们只能就事件梗概及现有证据分析安妮·博林存在的疑点,但我们无法确切得出她一定是冤枉的或者一定不是被冤枉的结论。
安妮·博林的父亲是托马斯·博林是当时的英国国王亨利八世的外交官,因此安妮·博林很小就出入欧洲各国的宫廷。在法国生活期间安妮·博林受到法国上流文明社会的薰陶,学习法国文化与礼仪,妆扮,音乐,舞蹈,编织,缝纫;还学习了家族谱系、算数、阅读、写作、历史、社交。安妮除了和一般名媛淑女一样擅长针线刺绣、烹饪厨艺、操持家务和唱歌跳舞外,还会玩纸牌、下象棋、赌骰子、骑马、打猎、射箭、驯鹰。所以安妮很有文化和艺术修养,还精通多门语言,穿着打扮上也很时髦。安妮·博林其实并不漂亮,当然也并不丑,只能算是中等偏上,可由于她的文化和艺术修养使其具有一种高贵的气质,同时她对男性的心理也拿捏得相当到位,以致于年纪轻轻就成为欧洲社交圈里有名的交际花。当时的诗人托马斯·维埃特就曾给她写过情诗,然而与国王亨利八世的结识改变了安妮·博林此后的命运。
当时亨利八世正为离婚官司焦头烂额:亨利八世的第一任妻子是来自阿拉贡的凯瑟琳王后。凯瑟琳王后曾生下三名男婴和两名女婴,然而最终只有玛丽·都铎幸存下来,其他孩子均夭折了。这意味着当时的亨利八世并没直系男性继承人,尽管欧洲历史上也曾诞生过女王,可几乎每次女王的婚姻问题总能引起继承权争议,后来的伊丽莎白女王甚至为了保护英格兰的国家利益而放弃结婚。在这种情况下亨利八世一直想要一个儿子,这一方面是因为女儿继位可能带来的继承权争议问题,另一方面当时亨利八世膝下只有玛丽·都铎一个女儿,而这其实是极不保险的——都铎家族可能具有某种遗传疾病:亨利八世的父亲亨利七世有三个儿子,可除了亨利八世均走在了老爹前面:一个在十五个月时就夭折了,一个在十五岁时夭折了;亨利七世还有四个女儿,可均死于幼年时代,也就是说亨利七世的孩子最终只有亨利八世一人活到他父亲去世之后。而亨利八世和凯瑟琳王后夭折的三名男婴和一名女婴似乎也验证了这个家族的遗传疾病。曾有研究英国都铎王朝的学者声称“这个家族所生育的孩子简直脆弱得可怜”。
我们现在已很难说清亨利八世究竟是自己好色,还是出于政治原因而希望得到一位王子,又或者是两种原因兼而有之,总之他开始沾花惹草:他和生育了一个孩子,本来教是不承认私生子的继承权的,然而亨利八世却将自己这个私生子公开养在宫里并封他为里士满公爵,也许他还存着如果王后生不出儿子就把这个私生子扶正的念头也未可知,然而这个孩子在十一岁时也夭折,由此看来导致亨利八世的孩子普遍夭折的原因恐怕真就是他们家族的遗传疾病,这和王后没多大关系,所以无论亨利八世再找多少女人,估计生出来的孩子也就这种身体素质。有些事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亨利八世自己可不认为问题出在自己身上,于是他想到了离婚。在古代皇帝拥有后宫三千佳丽乃是常事,可在欧洲由于教的一夫一妻制度使君主们只能拥有一位妻子,当然事实上欧洲君主们普遍有找的传统,然而私生子的继承权却是不被教会认可的,而在那个年代欧洲各国的政治生活几乎都受到教会的影响。亨利八世心想:不是一夫一妻制吗?那我离婚,然后再明媒正娶一个,这样不就可以名正言顺生儿子了吗?问题在于:离婚不是你想离就能离,哪怕亨利八世贵为一国之君,这是因为教将婚姻视为两人对上帝的誓言,如果要背弃这一誓言必须有充分的理由。亨利八世还真找了一个理由:他的王后凯瑟琳本来是他那位十五岁就夭折的哥哥的妻子,他哥哥死后作为父亲的亨利七世出于政治联姻的目的就让凯瑟琳改嫁给自己的小儿子亨利八世。本来按照教义:若娶兄弟之妻等于是侮辱了自己的兄弟,上帝必将咒诅二人永无子女。可凯瑟琳的娘家是当时欧洲大陆最强大的西班牙王国,所以亨利七世为了攀这门亲就特意请求罗马教皇允许特事特办,而教皇也声称会在上帝面前祈求对这桩婚事的宽恕与祝福。本来这事就这样过去了,然而时过境迁之后亨利八世又翻出这老黄历说事了。
罗马教皇在收到亨利八世的离婚诉求后犯难了,因为亨利八世声称:如教皇不允许他离婚,那么他将再找一个夫人,而这显然是违反教义关于一夫一妻的原则的。然而教皇不敢允许亨利八世离婚,原因还是凯瑟琳王后的娘家西班牙过于强大——事实上这时的西班牙与神圣罗马帝国同时处于凯瑟琳的侄子查理五世统治之下,除西班牙本土外他还统治着那不勒斯、撒丁岛、西西里岛、奥地利以及辽阔的美洲殖民地。教皇不能不对这位强势君主有所忌惮。亨利八世在迟迟未能得到教皇对自己离婚诉求的答复的情况下索性和自己的安妮·博林结婚,罗马教皇随即宣布将亨利驱逐出教,而作为报复亨利则宣布此后英国教会脱离与罗马教会的关系,此后英国不再信仰罗马天主教会,转而信奉英国国教圣公会。由此可见安妮·博林的上位源于国王亨利八世与王后凯瑟琳的离婚案,那么安妮·博林是如何结识亨利八世的呢?她又是如何一步步坐上王后之位的呢?1520年安妮·博林的姐姐(一说是妹妹)玛丽·博林成为了亨利八世的,1525年亨利八世在博林家首次见到安妮·博林后就展开了对她的狂热追求。不得不说安妮·博林还是很有一些手腕的:她先是声称不愿伤害玛丽·博林,因此拒绝了亨利八世的追求并搬到肯特郡居住。然而这招欲擒故纵之计反而令亨利八世,一年后亨利八世终于如愿将安妮·博林接入宫中。可当亨利八世想要进一步发展时安妮却将他拒之门外,不结婚、不同床!安妮手腕之高明成功撩拨起亨利的,而又不让他得手,于是这心里就跟猫抓似的奇痒难耐。安妮坚称除非戴上后冠,否则绝不接受亨利八世轻浮的求爱,这意味着她不可能满足于永远扮演亨利的角色,亨利以王后之礼明媒正娶。
安妮·博林成为王后的目的实现了,可与此同时她的名声可谓是糟透了:当时的英国是一个等级制度森严的封建国家,在贵族们眼中每个人都该安于自己的现状,而安妮·博林这种通过手段夺取王后之位的行为正是他们所深恶痛绝的。因此关于安妮·博林的各种小道消息其实从她登上王后之位那天起就从没中断过,所以我们如今已很难分辨那些关于她和其他男性的风言风语究竟是否属实。我们可以想象当这些言论传到亨利八世耳中时会是什么反应——亨利八世不是法官,不负责搜集证据证明一个人是否清白,他只会先入为主地认为这些言论使自己蒙受了羞辱。事实上亨利八世为迎娶安妮·博林所付出的代价绝不仅仅只是被人在背后指指点点,要知道他可是为了迎娶安妮·博林而公然同罗马教皇和查理五世对抗。亨利八世不惜承受巨大的外交压力就是为了想要一名王子,然而生孩子这种事可不是女性单方面的事——安妮·博林在生下后来的伊丽莎白女王后连续两次流产,虽说我们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看会觉得这应该是亨利八世自带的遗传疾病所致,因为他的其他女人也都出现过流产或孩子夭折的现象,可亨利八世自己可不这么想,他所想的是:我为了你安妮·博林不惜对抗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帝国,结果你连个儿子都生不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亨利八世就像当初对的凯瑟琳一样再次移情别恋——这次他的出轨对象是安妮·博林的女侍官珍·西摩。
亨利八世对安妮·博林的厌倦之心很快被那些仇视安妮·博林的人敏锐捕捉到了,于是他们迅速展开了敲到众人推的行动:亨利八世的女儿玛丽·都铎一直视安妮·博林是导致自己父母离婚的罪魁祸首,对安妮·博林心存不满的她声称受到了安妮·博林的。这事可能属实,也可能纯属夸张,也许不过是后妈和前妻所生子女的常见矛盾而已,但正对安妮·博林厌烦的亨利八世听到这种言论时就暗暗将其记了下来。相比玛丽·都铎这种小女孩而言:那些对安妮·博林不满的贵族大臣们所采取的行动更是致命的。1536年4月大臣克伦威尔联合了一群对安妮·博林不满的贵族逮捕了安妮的侍女及跟安妮接触频繁的男人(多半是艺术家)。安妮身旁的音乐家马克·斯米顿首先被捕。他最初否认自己是安妮的情人,但后来也许因为是严刑拷打,他承认与安妮。接着两名朝臣和亨利八世的侍从也被指控同样罪名。最后是安妮的兄弟乔治·博林被控与安妮和叛国罪。对安妮不满的教会势力也站出来声称:她是一名女巫,她用巫术蒙蔽了亨利的眼睛,让亨利抛妻弃女,还瞒着国王跟超过一百个男人交往。由克兰默大主教主持的教会法庭宣判安妮与国王婚姻从一开始就是无效的,同时指控她与自己的弟弟以及其他四个男人。最终所有法庭成员一致裁定安妮·博林的罪名成立,5月19日安妮·博林在伦敦塔被斩首。目前史学界一般认为:安妮·博林与自己的亲弟弟一事纯属政敌栽赃陷害,至于她和另外四名男性是否存在不正当的男女关系则一直存在争议,如今究竟如何我们已不得而知了,但可以确定的是真正导致安妮·博林之死的根源还是权力之争,即使没被按上的罪名,也会被以其他的除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