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所有人物的名字
蜀书《三国志》1.刘焉-字君郎2.刘璋-字季玉
3.刘备-字玄德
4.刘禅-字公嗣
5.刘永-字公寿(刘备之子,刘禅之弟)
6.刘理-字奉孝(刘备之子,刘禅之弟)
7.刘璿-字文衡(刘禅之子)
8.诸葛珪-字君贡(诸葛亮之父)
9.诸葛亮-字孔明
10.诸葛乔-字伯松,本字仲慎(本为诸葛瑾之子,後过渡於诸葛亮)
11.诸葛瞻-字思远(诸葛亮之子)
12.关羽-字云长
13.张飞-字益德
14.马超-字孟起
15.黄忠-字汉升
16.赵云-字子龙
17.庞统-字士元
18.-字孝直
19.许靖-字文休
20.麋竺-字子仲
21.孙乾-字公祐
22.简雍-字宪和
23.伊籍-字机伯
24.秦宓-字子敕
25.董和-字幼宰
26.刘巴-字子初
27.马良-字季常
28.马谡-字幼常
29.陈震-字孝起
30.董允-字休昭
31.陈祗-字奉宗
32.吕乂-字季阳
33.彭羕-字永年
34.廖立-字公渊
35.李严-字正方(後改称为平)
36.刘琰-字威硕
37.魏延-字文长
38.杨仪-字威公
39.霍峻-字仲邈
40.霍弋-字绍先(霍峻之子)
41.王连-字文仪
42.向朗-字巨达
43.张裔-字君嗣
44.杨洪-字季休
45.费诗-字公举
46.杜微-字国辅
47.周群-字仲直
48.杜琼-字伯瑜
49.许慈-字仁笃
50.孟光-字孝裕
51.尹默-字思潜
52.李撰-字钦仲
53.谯周-字允南
54.郤正-字令先
55.黄权-字公衡
56.李恢-字德昂
57.吕凯-字季平
58.马忠-字德信
59.王平-字子均
60.张嶷-字伯岐
61.蒋琬-字公琰
62.费禕-字文伟
63.姜维-字伯约
64.邓芝-字伯苗
65.张翼-字伯恭
66.宗预-字德豔
67.乐进-字元俭(本名淳)
68.杨戏-字文然
69.糜芳-字子方---------------------------------------------------------------------------------
吴书《三国演义》1.孙坚-字文台
2.孙策-字伯符(孙坚之子)
3.孙权-字仲谋(孙坚之子,孙权之兄)
4.孙亮-字子明(孙权之子,排名如何小于)
5.孙休-字子烈(孙权之子,排名第六)
6.孙皓-字元宗(孙权之孙)
7.刘繇-字正礼
8.刘岱-字公山(刘繇之兄)
9.太史慈-字子义
10.士燮-字威彦
11.孙静-字幼台(孙坚之季弟)
12.孙瑜-字仲异(孙静之子)
13.孙皎-字叔朗(孙静之子,孙瑜之弟)
14.孙奂-字季明(孙静之子,孙皎之弟)
15.孙羌-字{圣壹}{圣台}(孙坚同产兄)
16.孙贲-字伯阳(孙羌之子)
17.孙辅-字国仪(孙羌之子,孙贲之弟)
18.孙翊-字叔弼(孙权之子,孙策之弟)
19.孙匡-字季佐(孙权之子,孙翊之弟)
20.孙河-字伯海(本姓俞氏,孙策爱之,赐姓为孙)
21.孙韶-字公礼(孙河之侄)
22.孙桓-字叔武(孙河之子)
23.张昭-字子布
24.张承-字仲嗣(张昭之子)
25.张休-字叔嗣(张绍之子,张承之弟)
26.顾雍-字元叹
27.顾邵-字孝则(顾雍之子)
28.顾谭-字子默(顾邵之子,顾雍之孙)
29.顾承-字子直(顾谭之弟,顾邵之子,顾雍之孙)
30.诸葛瑾-字子瑜(诸葛亮之兄)
31.步骘-字子山
32.会稽-焦征羌
33.张紘-字子纲
34.秦松-字文表(与张紘同郡,并与紘见待於孙策)
35.陈端-字子正(与张紘同郡,并与紘见待於孙策)
36.严畯-字曼才
37.裴玄-字彦黄
38.程秉-字德枢
39.阚泽-字德润
40.薛综-字敬文
41.薛莹-字道言
42.周瑜-字公瑾
43.鲁肃-字子敬
44.吕蒙-字子明
45.程普-字德谋
46.黄盖-字公覆
47.韩当-字义公
48.蒋钦-字公奕
49.周泰-字幼平
50.陈武-字子烈
51.陈表-字文奥(陈武之庶子)
52.董袭-字元代
53.甘宁-字兴霸
54.淩统-字公绩
55.徐盛-字文向
56.潘璋-字文珪
57.丁奉-字承渊
58.朱治-字君理
59.朱然-字义封(朱治姊子也)
60.朱绩-字公绪(朱然之子)
61.吕范-字子衡
62.吕据-字世议(吕范之子)
63.朱桓-字休穆
64.朱异-字季文(朱桓之子)
65.虞翻-字仲翔
66.陆绩-字公纪
67.张温-字惠恕
68.骆统-字公绪
69.陆瑁-字子璋(陆逊之弟)
70.吾粲-字从事中郎
71.朱据-字子据
72.陆逊-字伯言
73.陆抗-字幼节(陆逊之子)
74.陆景-字士仁(陆逊之子,陆抗之弟)
75.孙登-字子高(孙权之长子)
76.谢景者-字叔发
77.孙虑-字子智(孙权之子,孙登之弟)
78.孙和-字子孝(孙权之子,孙虑之弟)
79.孙霸-字子威(孙权之子,孙和之弟)
80.孙奋-字子扬(孙权之子,孙霸之弟)
81.贺齐-字公苗
82.全琮-字子璜
83.吕岱-字定公
84.周鲂-字子鱼
85.锺离牧-字子干
86.潘濬-字承明
87.陆凯-字敬风(陆逊之族子)
83.陆胤-字敬宗(陆凯之弟)
89.是仪-字子羽(本姓氏)
90.胡综-字伟则
91.徐详者-字子明
92.吴范-字文则
93.刘惇-字子仁
94.诸葛恪-字元逊(诸葛瑾之长子)
95.聂友-字文悌
96.滕胤-字承嗣
97.孙峻-字子远(孙坚弟孙静之曾孙)
98.孙綝-字子通(与峻同祖)
99.濮阳兴-字子元
100.王蕃-字永元
101.楼玄-字承先
102.贺邵-字兴伯
103.韦曜-字弘嗣
104.华覈-字永先----------------------------------------------------------------------------------
魏书、董卓等人因其记载列於此书中,加之列出来
而不是代表吕布等人爱情猎人魏的势力是因为的魏太多,因为唔隔行
1.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曹嵩之子)
2.曹节字元伟
3.曹腾字季兴(曹节之子)
4.曹嵩字巨高(曹腾之养子,夏侯惇之叔父)
5.乔玄字公祖
6.韩馥字文节
7.孔骸字公绪
8.王匡字公节
9.桥瑁字元伟
10.袁遗字伯业
11.刘岱字公山
12.徐璆字{孟平}{孟玉}
13.郗虑字鸿豫
14.潘勗字元茂
15.韩遂字文约
16.金禕字德禕
17.耿纪字季行
18.金邈字文然(金禕之子)
19.金穆字思然(金禕之子,金邈之弟)
20.魏讽字子京
21.曹丕字子桓(曹操之子)
22.曹叡字元仲(曹丕之子)
23.郝昭字伯道
24.秦朗字元明
25.张茂字彦林
26.曹芳字兰卿(曹叡之养子)
27.张特字子产
28.郭脩字孝先
29.讳髦字彦士(曹叡之孙,曹霖之子)
30.应余字子正
31.董卓字仲颖
32.何进字遂高
33.周毖字仲远
34.伍琼字德瑜
35.孙瑞字君荣
36.孙萌字文始(孙瑞之子)
37.袁绍字本初
38.袁安字邵公(袁绍之高祖父)
39.袁成字文开(袁安之孙)
40.母班字季皮
41.田丰字元皓
42.审配字正南
43.荀谌字元图
44.袁谭字显思(袁绍之子)
45.袁熙字显奕
46.袁尚字显甫(袁绍之子,袁谭之弟)
47.韩珩字子佩
48.袁术字公路
49.陈温字元悌
50.陈瑀字公玮
51.日磾字翁叔
52.刘表字景升
53.韩嵩字耐博
54.傅巽子公悌
55.吕布字奉孝
56.张邈字孟卓
57.陈宫字公台
58.陈登字元龙
59.臧洪字子源
60.公孙瓒字伯珪
61.关靖字士起
62.陶谦字恭祖
63.张杨字稚叔
64.眭固字白兔
65.公孙度字升济
66.张鲁字公祺
67.夏侯惇字元让
68.夏侯楙字子林(夏侯惇之子)
69.韩浩字元嗣
70.夏侯渊字妙才(夏侯惇之族弟)
71.夏侯霸字仲权(夏侯渊之子,排名高第三)
72.夏侯威字季权(夏侯渊之子,夏侯之弟)
73.夏侯惠字稚权(夏侯渊之子,夏侯、夏侯威之弟)
74.夏侯和字义权(夏侯渊之子,夏侯霸、夏侯威、夏侯惠之弟)
75.夏侯称字叔权(夏侯渊之子,排名高第三)
76.夏侯荣字幼权(夏侯渊之子,夏侯称之弟,排名高第五)
77.夏侯湛字孝若(夏侯威之孙)
78.曹仁字子孝
79.曹纯字子和(曹仁之弟)
80.曹洪字子廉(曹操之从弟)
81.曹休字文烈(曹操之族子)
82.曹肇字长思(曹休之子)
83.曹摅字颜远(曹肇之孙)
84.曹真字子丹(曹操之族子)
85.曹爽字昭伯(曹真之子)
86.杨伟字世英
87.邓颺字玄茂
78.丁谧字彦靖
89.丁斐字文侯(丁谧之父)
90.毕轨字昭先
91.李胜字公昭
92.李休字子朗(李胜之父)
93.桓范字元则
94.鲁芝字世英
95.杨综字初伯
96.何晏字平叔
97.夏侯尚字伯仁(夏侯渊之从子)
98.夏侯玄字太初(夏侯尚之子)
99.许允字士宗
100.许奇字子泰(许允之子)
101.许猛字子豹(许允之子)
102.许遐字思祖(许奇之子)
103.许式字仪祖(许猛之子)
104.王经字{彦伟}{彦纬}
105.崔洪字良伯(崔赞之子)
106.荀彧字文若
107.荀淑字季和(荀彧之祖父)
108.荀爽字慈明(荀彧之叔父)
109.荀靖字叔慈(荀淑之子)
110.张衡字正平
111.严象字文则
112.韦康字元将
113.荀衍字休若(荀彧之第三兄)
114.荀谌字友若(荀彧之第四兄)
115.荀闳字仲茂(荀谌之子)
116.荀融字伯雅(荀衍之孙)
117.荀恽字长倩(荀彧之子)
118.荀俣字叔倩(荀彧之子,荀恽之弟)
119.荀诜字曼倩(荀彧之子,荀俣之弟)
120.荀寓字景伯(荀俣之子)
121.荀顗字景倩(荀彧之子,荀诜之弟)
122.荀粲字奉倩(荀彧之子,荀顗之弟)
123.荀頵字温伯(荀恽之孙)
124.荀崧字景猷(荀頵之子)
125.荀羡字令则(荀崧之子)
126.荀攸字公达(荀彧之从子)
127.荀昙字元智(荀攸之祖父)
128.荀昱字伯脩(荀昙之兄)
129.何顒字伯求
130.贾诩字文和
131.袁涣字曜卿
132.袁滂字公熙(袁涣之父)
133.袁侃字当众(袁涣之子)
134.袁宇字宣厚(袁涣之子)
135.袁奥字公荣(袁涣之子)
136.袁准字孝尼(袁涣之子)
137.袁粲字仪祖(袁滂之弟)
138.张范字公仪
139.张承字公先(张范之弟)
140.凉茂字伯方
141.国渊字子尼
142.田畴字子泰
143.王脩字叔治
144.王仪字朱表(王脩之子)
145.邴原字根矩
146.张貔字邵虎
147.张泰字伯阳(张貔之祖父)
148.张邈字叔辽(张貔之父)
149.管宁字幼安
150.王烈字彦方
151.张?字子明
152.胡昭字孔明
153.庾嶷字劭然
154.庾?字玄默(庾嶷之子)
155.庾遁字德先(庾嶷之弟)
156.何桢字元干
157.焦先字孝然
158.扈累字伯重
159.青牛先生字正方
160.石?字德林(只知其字,不知其名)
161.崔琰字季珪
162.孔融字文举
163.许攸字子远
164.娄圭字子伯
165.崔谅字士文(崔琰之兄孙)
166.毛玠字孝先
167.徐奕字季才
168.何夔字叔龙
169.何熙字孟孙(何夔之曾祖父)
170.何曾字颖考(何夔之子)
171.何邵字敬祖(何曾之子)
172.何遵字思祖(何夔之庶兄)
173.何绥字伯蔚(何遵之子)
174.邢顒字子昂
175.邢乔字曾伯(邢顒之曾孙)
176.鲍勋字叔业
177.司马芝字子华
178.刘勋字子台
179.锺繇字元常
180.锺皓字季明
181.锺毓字稚叔(锺皓之子)
182.华歆字子鱼
183.华表字伟容(华歆之子)
184.华廙字长骏(华表之子)
185.华峤字叔骏(华表之子)
186.华澹字玄骏(华表之子)
187.华昆字敬伦(华廙之子)
188.华荟字敬叔(华廙之子)
189.华恒字敬则(华廙之子)
190.华轶字彦夏(华澹之子)
191.王郎字景兴
192.王肃字子雍(王郎之子)
193.王恂字{子良大}{良夫}(王肃之子)
194.董遇字季直
195.程昱字仲德
196.程晓字季明(程昱之孙)
197.郭嘉字奉孝
198.郭奕字伯益(郭嘉之子)
199.郭敞字泰中(郭嘉之孙)
200.董昭字公仁
201.刘晔字子扬
202.刘陶字季冶(刘晔之子)
203.蒋济字子通
204.刘放字子弃
205.孙资字彦龙
206.刘许字文生(刘放之孙)
207.孙楚字子荆(孙资之孙)
208.孙盛字安国(孙楚之孙)
209.刘馥字元颖
210.刘弘字叔和(刘馥之子)
211.司马朗字伯达
212.司马隽字元异(司马朗之祖父)
213.司马防字建公(司马朗之父)
214.司马望字子初(司马朗之弟-司马孚之子)
215.司马洪字孔业(司马望之子)
216.赵咨字君初
217.赵酆字子仲(赵咨之子)
218.梁习字子虞
219.张既字德容
220.阎行字彦明(後名豔)
221.夏侯儒字俊林(夏侯尚之从弟)
《水浒传》
如果要从四大名著中去掉一本,你会选哪一本
古典名著假如可以去掉一本,我想应该是想也不想地消掉《三国演义》。我们先来说其它几部名著:《三国演义》搜集素材于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那个故事虽然虚构的故事色彩,但《水浒传》本身更具普世价值,体现了什么了儒释道三教合流。例如孙悟空最结束的师父是道教,听说后来拜唐僧为师,即,在去西天取经的过程扬仁义礼智信,体现出来了儒家文化。至于,唐僧师徒四人的团队对今天的职场也具高借鉴吸收意义,例如孙悟空在个团队中是不属于骨干,但不是那么容易降服,沙悟净勤劳默默无闻的奉献,八戒好吃懒作,动不动就要分家后就这些,在今天的职场的管理团队中也很比较普遍。
《西游记》被奉为“道数尽的奇书”,由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走出迅速衰退的过程蕴意着封建社会的末世,由小说本身反观社会,在三有比较大的借鉴吸收意义。
《西游记》虽然是文学名著,但却乾坤二卦了很多管理和领导的哲学,诸如长坂坡七进七出救阿斗,告知我们要知道怎么样感情投资,这样的话白费才能持久度。马谡失街亭,诸葛亮按律例处斩,能够体现了铁的纪律才能培养训练出英勇无畏的和战斗力。类似于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反观历史,映射出未来,也是是可以汲取教训和经验的。
《红楼梦》又称《三国演义》,到一体现了想有理的精神,在封建社会和法度是不溶合的。在现今法律社会确实是差不多,情没法大于1法。别外,水浒传中很多桥段体现了大碗喝酒大口吃肉,放火具备暴力倾向,进一步影响青少年的发展。
综上所述,如果不是四大名著能去掉一部,《水浒传》浮山宗最先彻底去除的。
如何看待三国中邓芝这个人物
谢邀。先用《忠义水浒传》本传的评价吧。
邓芝坚贞简亮,临官忘家
汉语翻译成在现代文,是坚持立场,生活简约,生性精明,目的是集体抛却自身利益。
这里说的基本是品行。但光靠品行成不了大事的。邓芝的才能也非常出色,但是多维度的。
从可以做到事迹很明显,首先资质才能很好:
先主定益州,芝为郫邸阁督。先主出至郫,与语,大奇之,擢为郫令,迁广汉太守。所在清严有治绩,入为尚书。几年时间就从个高等级办事员被被提拔到地市级干部,然后进入中央。
随即,在刘备过世,孙权重新开始挫败的关头,他谏言诸葛亮,主动回朝,通过番总结,心中的疑虑了孙权的顾虑,恢复正式确立了吴蜀联盟的政治格局。
这件事对蜀汉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正而且达成协议了吴蜀联盟,蜀汉才能对内安定南中叛乱(之后南中叛乱一直都有孙权在当靠山,因为不可能稳定下来),联合更正在北伐。否则不,诸葛亮琢磨的是怎么样才能才能在三面四面受敌下暂保蜀汉了。
除了外交才能外,邓芝还很会领兵作战。228年第一次北伐,他充当赵云的助手,手下另一支偏师牵制了曹真的关西主力。诸葛亮死后,他曾任前军师前将军(魏延以前的职务),再后来又督江州(赵云、李严的职务),都是重要的军职。248年涪陵不可能发生叛乱,邓芝前往共同,很快地杀败了走在最前面的头目。更倒也的是“百姓安堵”。最后邓芝官至车骑将军(之首大将军的第二等级,等同于国防部副部长),并假节。这样的待遇在蜀汉历史上也算廖廖无几了。
邓芝反而是个文武兼备的人,但相当实诚。吴蜀联盟达成默契后,孙权两次酒宴上对他说:“到时候咱们两家灭了曹魏,等角对等边天下,岂不是很美好的感觉么?”这其实是多客气话,换成好象人随便是点头称是两句和谐的就完了。邓芝却严肃起来地回答我:“天无二日,名无二主。真到了咱两家攻灭曹魏,那时侯最好是贵国也能顺天应命,归顺我大汉。否则不,让他两家的君主和臣下各自发挥才能,战争才刚要又开始呢。”孙权放声大笑:“您居然还实诚到这个程度了。”
邓芝这话不过未必能是最优解,但大概也向孙权说了态度:我对你是讲实话,并非是那种并非是策士的忽悠。起码在眼前,联盟条件我们两家共同利益,所以才我们会和你好好依靠。为事情儿,孙权不仅仅没生气,反而对邓芝大为羡慕,每天都派人去给他送礼物。
邓芝的品德和工作作风,与老领导诸葛亮很几乎完全一样。史书说他“为将军二十馀年,功赏体国,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资仰於官,不士俭,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馁,死之日家无馀财。”在诸葛亮死后的蜀汉,也算比较好另类的一种状态了。
同样是曹操兄弟,为何夏侯渊要比夏侯惇混得差
判断两名古代将领的强弱,不需要观察双方的政治能力、作战能力、将领能力、管理能力、以及办事能力。夏侯渊的功绩: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中,曹操下命令夏侯渊督管三军军粮。夏侯渊没让大家失望,在军粮想要全身力气时,夏侯渊及时的将军粮运输队合理到位,保证了前方部队的军粮补充。
建安十一年,夏侯渊率军出兵背叛曹操的昌豨,短短时间六天行军千里,用最快的速度可以解决了昌豨。
建安十二年,夏侯渊中军击碎躲藏在山东济南的黄巾军残党,化形十余个郡县。
建安十四年,夏侯渊率军清剿叛徒雷绪所率的数万大军、干掉太原反曹势力,绝刀大陵、击碎山贼刘雄、平乱救援化形三千户百姓、击破韩遂所带领的数万大军、杀掉陇右。
学习总结:夏侯渊办事能力出色,能挺好的能够完成曹操布置的任务。至于其作战能力强悍、统帅能力出色。
从过受命平叛而言,曹操对夏侯渊非常绝对信任和垂青,侧面说明了夏侯渊是两名独具领兵才华的杰出将领。
当然了了,这只不过相对而言,夏侯渊的军事能力在曹操帐下只能算象,比之曹仁和五子良将都有不经验不够。
从前面夏侯渊的履历也看的出来,他的首次出场胜仗都只不过闹点,道界类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曹操的关键性战役,夏侯渊都不是一线战将。汉中之战总算接了次重任,最终便被老将黄忠给斩了,由此可见,其能力只能说是就像。
但话说回来,夏侯渊的军事能力、作战能力、统领能力、办事能力起码不弱于鲜有战功的夏侯惇。
与弟弟夏侯渊两者相比,夏侯惇的“功绩栏”便越发相当暗淡了,甚至还说少的倒霉……
其大多数时候也是在后方留守,未曾随军出征打过多少大战。比如说
曹操征伐徐州陶谦时,命夏侯惇镇守后方。曹操与袁绍并且官渡之战时,命夏侯惇留守后方。
而夏侯惇所历战事,大都是失败的可能而终。守濮阳,被吕布狂揍,还丢失一只眼睛,数百年间成了盲夏侯。救刘备,被高顺击溃,还得刘备的小沛被破,家眷被劫。
但纳闷的是夏侯惇的官职却依然比夏侯渊高。
虽然战绩还不如夏侯渊,但自始自终,夏侯惇大都曹操帐下级别最高的将领,要压过夏侯渊一只。他是守御校尉的时候,夏侯渊只不过是镇东将军,他是大将军的时候,夏侯渊只是征西将军。
你以为曹操不明白用人吗?肯定不是。
夏侯惇带兵打仗的能力只不过不妨弟弟夏侯渊往日高超,只不过他的政治能力、管理能力和威慑力却不考虑夏侯渊。
夏侯惇自从跟随曹操“创业就开始”,便被曹操当做心腹来来看待,每每大军出征定然将夏侯惇带在身边。
而夏侯惇追随曹操的时间比较好早,曹军的大部分将领也是夏侯惇的后辈,哪怕是夏侯惇一把破格提拔过来的,因为黄忠在曹军中的威望极高,而且夏侯惇的管理水平极高,他会用人、赏罚公平、从严治军、从严执行律己、一不擅权、二不结党,是一个极优秀的管理人员在内很忠心的古之良将。
但,曹操将管理、训练、威慑的任务丢给夏侯惇。将派兵打仗、征战沙场、开疆扩土的任务送到夏侯渊,两兄弟另一个主外,一个主内,约定勉强支撑起曹操的大魏江山。
综合以上分析,夏侯渊的作战能力、将领能力在夏侯惇大地之上,但夏侯惇的政治能力、管理能力在夏侯渊大地之上,两人难分上下,实在没能早有定论,评出个谁强谁弱。
英雄与是没有强弱之分,仅有生死之别。
夏侯渊在定军山一战中英勇无敌战亡,夏侯惇在曹后悲痛气绝,一个死的轰轰烈烈地,一个死的忠心不二,两个人全是真心敬佩的古之英雄,古之名将。